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申硕工作有序开展,深化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,12月5日上午,学校第五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沙龙活动在行政楼1109顺利举办。校学术委员会主任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戚欣,副校长高杰,生命科学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智能制造学院、视觉艺术学院、语言文化学院、医药学院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负责人,科研处人员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。学术沙龙由副校长高杰主持。
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孙国在汇报中指出:首先要夯实本科教育,奠定申硕基础,应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、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导向式培养、校企深度融合。其次要重视科研工作,一是成立科创赛领导小组,各项科研竞赛工作专人负责,责任到人;二是深刻理解科研工作内涵,确定科研工作开展路径;三是制定科研工作目标和原则;四是落实到人,项目培育制。
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林罡作了“跨学科”的新文科建设——食品科学工程实训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MTI人才培养模式的汇报,先是阐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与意义,研究领域、特色与优势,目标与定位,基本框架,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,科研立项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、科研获奖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、翻译方向教师在译作方面有待加强。进一步提出了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,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,“实训+实践”新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,党员导师、行业导师与论文导师共建制度,共享优质资源。还明确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价值与作用,服务于本地建设发展的培养模式。最后展望培养更加符合吉林发展需求的翻译硕士研究生人才、推动翻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、提升翻译硕士研究生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经验分享结束后,主任戚欣、副校长高杰分别与各学院负责人进行了互动,就专业硕士模式培养环节和注意事项进行交流。
戚欣主任首先对两个学院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给予高度的肯定,表明其提出的新模式有亮点、有创意,并指出各学院在汇报过程中主要围绕实践方面进行阐述,忽略了理论层面,要在理论层面下功夫,深挖理论,用理论指导实践,将理论“长科化”,有的放矢,用在实处。此外,还强调除了从本校入手外,还要借鉴学习其他同类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,结合本校的现状和特色,形成适合自己的新模式。
副校长高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,各学院要把握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,并强调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,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,推动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升级,为申硕助力。希望各学院为研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做出进一步努力,多产出科研成果。(通讯员:王路平 李佳慧)
吉公网安备 22011202000059号